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四季养生>

浅谈古代中医养生

发布时间:2018-06-24  浏览次数:1047次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三高”等慢性疾病已逐渐成为高发病,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已逐渐被大众认可和接受。

中医养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顺应自然。养生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养生就是要倡导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和享受人生的积极态度,一切从生命的本质出发,遵循大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从而能够达到自然寿命。从养生的意义上来说,人在危险的处境中首先要趋利避害,保全自己,以保证生命安全为首要任务,而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要懂得居安思危,切勿贪图享乐,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从而自毁生命。所以说,人的生命不仅有生、长、壮、老、已的生理规律,也有顺应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本质要求。

39.jpg

其次,形神统一。中医的基本特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其中,整体观念中强调形神统一的思想,就是说养生不仅要重视形体养生,还要注意精神养生。形体的保健可以从运动、饮食、生活规律等方面做起,使身体始终保持“阴平阳秘”的状态。而中医对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为情志失调是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正如《素问·举痛论》言“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如临床上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可由过度的精神刺激或情绪波动而引起。反之,若注重精神修养,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笔者认同嵇康《养生论》的观点: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故对于人来说,思想情绪的调节尤为重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恬淡虚无,才能使气机调畅,气血调和,达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再次,饮食有节。笔者认为饮食养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1)饮食结构。饮食必须多样化,以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充分摄取。对于年老体弱者,可从食补入手,饮食营养全面,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2)饮食习惯。饮食要饥饱适宜,不能暴饮暴食,切忌偏食。

(3)饮食宜忌。饮食应因人而异,根据个体习惯选择相应的食物,但务必做到营养健康。

(4)饮食调护。饮食时要有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正如《吕氏春秋·尽数》讲“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这也是很有道理的。还有饭后散步按揉腹部,对于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顺时摄养。《养老奉亲书》曰:“春温以生之,夏热以长之,秋凉以收之,冬寒以藏之”。所以养生更应该“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依据气候特点,春季宜“戒杀”“养生”以顺生气;夏季宜居“虚堂净室”,免遭“贼风”侵袭;秋季肺金当令,饮食方面宜少吃辛辣,适当增加酸味食物,以摄养肝气。冬季寒冷,心阳容易受寒,所以应注意摄养心气,饮食安排宜“晨朝宜饮少醇酒,然后进粥,临卧,宜服微凉膈化痰之药一服”,忌多食炙炒之物。

总之,古代中医养生是一门大学问,我们需要从古代中医医籍中汲取营养,然后再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制定出符合现代人需要的现代中医养生。



扫一扫加好友